上海老家具回收公司長期高價提供各類海派老家具回收服務,海派家具,俗稱上海老家具。特指在1843年后到1949年間上海出現和生產的西式、中西合璧式家具,包括泊來上海的西洋家具,20~30年代上海生產的摩登家具,30~40年代的上海阿蒂克風格的家具,不包括蘇做中式老家具。美國學者羅茲·墨菲說:“上海是兩種文明會合,但是兩種中間哪一種都不占優勢的地方”。同樣進入30年代后,上海中式和西式家具并存而且各具特色。一方面,西式家具在上海家具作坊的制造過程中形成了本地特色;而另一方面,中式家具在模仿西式家具的同時也不乏創新。
一、上海海派老家具回收藏品介紹
上海開埠之前
,西洋家具只有北京出現過,那是隨外國使節進入中國的,1843年南京條約簽定后,上海開埠,英、美、法紛紛在上海外灘和徐家匯劃定租借區,大批洋人涌人上海,使這個松江府的小縣城成為了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上海的西式建筑如雨后春筍,同時西洋家具也被輪船大批運至上海,最早出現在外國領事館和外國公司及高級買辦的居所,這種西洋家具一般豪華,大件,雕工精細,有巴羅克、羅可可、古典主義等藝術風格,按地域分為英式、法式、西班牙式、猶太式等等,木材以桃木、橡木為主。
進入20世紀10~20年代,中國發生了新文化運動和國民革命,中國人開始穿西服,剪辮子,隨之而來的是家居革命,在上海的中產階級、文化人士、工商業者都開始追捧西式家居,西式家具供不應求。文化階層追求原汁原味,基本上仿照西方新古典主義,木材一般多使用泰國、印度進口的柚木。
30年代開始普通中國傳統家庭也開始大量接受西式家具,當時做家具和現代買小汽車差不多是一項大宗的置業,所以富裕的階層的追求款式富貴,雕刻文飾多用花卉和果實圖案,使用紅木。一般人家的使用所謂香紅木,即花梨木,由中國木匠仿照西洋款式造出了新式家具,這就是上海家具。
1932年上海霞飛路(今淮海路)藝林家具店留學法國的業主鐘晃,自設工場生產膠合板,改革家具結構,用膠合板代替實板制造家具,改變了過去單純仿制西方古典家具,設計出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流線型家具。這種款式的家具具有中西相結合的特點,造型更美觀,線條更清晰。產品還將單一色調的泡力水漆改為具有立體感的五彩眼子色,把木扶手改為金屬扶手,明鉸鏈改為暗鉸鏈,增加了家具的外觀美,為開創上海現代家具走出了第一步。
逐漸成熟
各西式家具店不斷革新,促使上海西式家具的逐漸成熟,其大體特征為:第一,結構采用框架,產品裝配用現代五金件連接。第二,款式上中西合璧,腳型有中式和西式,造型款式吸收西方式樣,品種有三門大櫥,中間有試衣鏡、五斗櫥、梳妝臺、三搖鏡、玻璃櫥、窗頭柜、獨腳圓臺和床等。受西方的影響,床從單邊上改為雙邊上。第三,采用現代工業材料,夾板表面覆貼各種珍貴木紋。因而反映出的特點是,強調舒適和實用,追求名貴和身份。近代上海西式家具公司的另一特點是它不僅做家具還做裝潢,家具與室內設計相結合。在上世紀30年代“精藝家具店”替人設計時,先派人去丈量,畫個地盤草樣,反映出家什的擺法和位置,丈量時仔細留意房間格局及相配的家具,回頭再請劃樣師傅專門制樣圖,然后再選料鋸板。創建于1919年的華新木器公司先后為上海有名的電影院,如大上海、國泰和上海音樂廳等承包所有的裝潢。建于40年代的美琪電影院內部裝飾,椅子全部由華新公司承接。而大光明電影院的內部裝飾也是上海另一家藝林家具店所作。
輝煌
30~40年代,由于工業技術的發展,海派家具迎來了最輝煌的時期,這就是緊跟西方的現代裝飾藝術風格,即阿蒂克風格家具,設計實用,體積小功能全,紋飾花板簡潔,采用柚木或柳安,也大量使用膠合板,多為組合家具設計,是海派家具的經典代表,即使在現代看來仍然時尚。
二、上海海派老家具回收藏品工藝特色
西式家具本土化
19世紀末上海西洋家具受到中國家具風格的影響,于是形成了最早的中西合璧的海派家具風格,西式家具開始在上海生產,并開始采用中國的楠木等木材。外國家具制造技術的引進,新材料的應用,如膠合板、化學涂料、化學膠料和薄木(美泊爾-----各種裝飾薄木)的應用,使家具制造在結構和工藝技術上起到根本性的變化,促使了家具工業的發展,從此上海家具制造業出現了歷史性的變化。
中式家具西化
大約在1930年,上海紅木家具逐步由中式家具趨向西式化,其代表家具就是摩登房間。創立于清同治元年的張萬利木器號,是老字號中式家具店。為了適應市場需要,它根據外國雜志中的照片設計,如意大利式和英國式等國際流行式樣,創制紅木摩登房間家具,其產品選料考究,工藝精細,磨工和漆工細致,光亮如鏡,一改傳統紅木家具雕刻繁多,難于清潔的缺點。摩登房間樣式美觀、靈巧、大方、使用方便,一時風靡上海。各商店和紅木作坊都相互仿效,不斷改進,不斷提高,從1930年到1937年抗日戰爭6-7年的時間中發展很快,精益求精,樣式也是日新月異。摩登房間是中式家具歐美化的開端,也是上海家具承上啟下融合中西款式之長的轉折點。從那個時期起,紅木家具對雕刻工藝偏于省略,主要傾向于設計造型方面,更關注于素凈、大方和線條美等方面。
包料制法
抗日戰爭爆發后,上海家具行業幾乎停滯。1939年初由于戰爭西移,上海租界成為“孤島”,局勢暫時穩定。庫存的紅木家具賣完了,卻無原材料可用。為了生存,家具店一方面收購舊家具,修理油漆再賣出。另一方面,把收購進來的舊紅木家具拆料改制,如把舊紅木方臺拆開來,把臺腳和臺挺等厚料批成薄片,再把這些紅木薄片用黃魚膠和丁了膠膠合在白木料上,做成包紅木家具出售。這個時期的紅木家具雖然質量不高,卻在材料有限的基礎上開始了一種新的紅木家具包料制法。
總之,近代上海木家具受西方風潮東進的影響,造型從純傳統形態轉向仿西式和中西合璧式,材料有全實木、夾板和膠合板,制造方法從手工業向半機械化的趨勢發展。西式家具在上海本土化過程中,融合了海派地方特色,而上海中式家具在革新中也吸取了不少的西方元素,中西合璧、兼容并蓄成為海派家具的顯著特點。
三、上海海派老家具回收藏品收藏熱點
1949年新中國成立,經典海派家具從被推翻階級家庭大部分流入民間,被分給普通市民,海派家具也停止了生產。21世紀初由于上海市大面積動遷,上海老家具為現代收藏家所發現,上海的主要海派家具發掘者有楊甫、周利明、林明洋、李真等,他們使這些歷經歷史滄桑\戰亂\革命\文革等劫后余生的海派老家具重新煥發迷人的魅力。偏愛上海老家具的藏家也很多,娛樂界有成龍、周杰倫、羅大佑、張信哲等,藝術家也非常鐘情海派家具,如油畫家陳逸飛、丁乙、鄧在東、陳漫天等,攝影家爾冬強等都大量收藏海派家具。還有很多設計師從海派家具中獲取靈感,許多外國人士也熱烈追捧。海派家具已經成為當今新的收藏熱點。
四、上海海派老家具回收藏品特點
海派家具最主要的特色是,注重家具的實用性,強化家具使用的功能性,推動了臥室家具的發展,涌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品種,例如大衣櫥、五斗櫥、床頭柜、片子床等。
除臥室家具外,還出現了各種功能的以實用為主的新家具,例如轉椅、寫字臺;大餐桌、玻璃櫥等。海派家具在表面裝飾上也‘有自己的個性,它較為典雅,素簡中見繁麗,不像廣式家具一味追求雕琢,而是以塊面結構為主,施以局部紋飾;有一股靈氣。它不像蘇式家具那樣注重程式,顯得較為靈活。
五、上海海派老家具回收藏品種類
海派家具的風格種類有三種:“西洋裝”(歐式海派家具)、“東洋裝”(日式海派家具)以及清式海派三種裝飾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