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舊貨電回收公司長期高價提供各類解放前打字機回收服務,打字機是用以代替傳統手工書寫、謄抄、復寫和刻制蠟版的機器。打字機使用時,通過敲擊鍵盤上的某一個按鍵,該按鍵對應的字符字模會打印在色帶上,從而在紙或其它媒介打出該字符,形成紙質資料。
一、解放前打字機回收產品介紹
人類發明文字以來,大部分都是依靠手工書寫記載人間活動、自然情況等,編印書籍傳播。在紙張發明前,通過在動物骨頭、貝殼、巖石、竹片等刻記文字,傳承歷史。早在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中國就發明了造紙工藝,稱為(火藥、指南針、造紙、活字印刷)四大發明之一,通過刻版、雕版印制書籍。十一世紀,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降低了印制成本,促進了人類文化文明的傳播。
在近代機器發明應用前,人的書寫不僅速度慢,且難以寫出如同印刷體的工整小字。隨著工業革命帶來機器的廣泛應用,用打字機代替人工書寫開始由夢想變成現實。早在1714年,英國工程師亨利米爾獲得了一項關于寫字機器的專利,但沒有得到推廣。1860年,美國人肖爾斯制作了一架木質實用打字機的模型,文字盤與今天的打字機基本相似。經改進工藝,1874年打字機正式進入市場。隨后,打字機很快得到推廣應用,西方各國相繼制造,英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形成了打字機制造工業。二十世紀初,打字機在歐洲、美洲的辦公室已廣泛使用。打字機逐漸替代了人們用筆寫字的習慣,推進了人類新文化的進程。打字機的鍵盤對后來發明的計算機鍵盤起了很大的影響作用。
對方塊形漢字如何實現用打字機打字,二十世紀初中國人開始了探索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15年,留美華人祁暄發明了中文打字機。國人先后發明了舒式、俞式兩種中文打字機,其中舒式打字機1926年在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展出,俞式打字機1931年獲民國政府有關部門發給的專利證書。較為成熟的中文打字機是林語堂1947年發明的。由于受條件的限制,當時辦公室使用中文打字機的很少,即使在香港,1960年也只有少數學校使用中文打字機。
中文打字機由機身、機架、字盤、拖板、色帶、輥筒等部件組成,字盤可容納漢字200多個,還有備用字盒,可裝3000多個漢字。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當時中文打字機性能還不很成熟,加上價格昂貴,國內大部分單位辦公仍使用手工刻寫蠟紙、油印機印制文件。直至70年代,中文打字機才逐漸推廣應用,單位逐漸配備了專職打字員。80年代,打字機在單位中得到廣泛應用。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計算機開始在單位中推廣應用,中文打字機逐漸推出市場。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計算機在單位中逐步普及,有效提高了辦公效率。中文打字機在漢字方式改革中發揮了歷史性作用,前后使用了近百年,具有較大的收藏價值。由于中文打字機僅在單位中使用,社會存量少,加上單位廢舊物品受場所限制會及時變賣處理,保存至今的更少。因此,保存完好的中文打字機收藏有一定難度,解放前的中文打字機已難見蹤跡。九十年代末,筆者在住處樓下看到某單位一架八成新的中文打字機賣給廢品收購人,當時只是隨意挑了幾個鉛字留作紀念,錯過了收藏機遇。
二、解放前打字機回收產品分類
按文字形式
可分為兩種。
中文打字機通常為整字文字打字機,由機身、機架、字盤、拖板、橫格器、直格器、色帶、輥筒架、輥筒等部件組成。字盤可容納常用漢字2400多個,另有備用字3600多個。打字時,機身上的字錘通過聯動機構從字盤上抽取字母,然后敲擊固定在輥筒上的色帶或蠟紙上,后自動復位,落到原來的字格孔內。
機械式拼音文字打字機,通常由機身、機頭(皮輥)、鍵盤、色帶和打字裝置(有字排式、菊花式、球形式等)等組成。打字時,按動字母撳鈕,通過各種不同幾何尺寸的鉤子,起動字排,打擊到皮輥上,再由鋼絲彈簧的拉力使字盤回復到原來的位置。
按大小
可分為手提式打字機和標準式打字機(臺式打字機)等。
按操作結構性能
可分為:
機械式打字機屬手動打擊式,是早期的打字機,效率較低,功能單一。
電動打字機屬觸及式,打字力量輕,打出的字體輕重一致、顏色均勻,換行快速準確。
電子打字機屬智能型,設計上融合了機械和電子技術,功能包括程序化的改錯裝置、記憶裝置、定位自動打表格裝置等,打字噪聲指數較低。電子打字機又分手寫打字機、聲控打字機、光筆打字機和圖文打字機等。
隨著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各種新型的電子打字機、微型計算機、圖文傳真機等現代化辦公和文字信息處理設備的不斷涌現和廣泛應用,大大拓寬了機械打字機概念的范疇。
復古打字機
由于通信系統和計算機的需要,打字機又向自動控制和高速打印方向發展,出現了用編碼電信號形式的“共同語言”。
80年代以來,打字機進一步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出現帶液晶顯示的打字機、有存儲裝置的打字機、針打打字機、與通信設備連用的電傳打字機,以及與電子計算機連用的輸入、輸出打字機等等。